足下文学>灵异科幻>重生之军工霸主 > 第1527章 星火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卫星运行的轨道和信号频率在使用前必须提前申请,且必须在申请通过后的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入轨和信号接收,否则相关资源会被回收,该规则遵循“先申请、先获得,先发射、先占有”的原则。

    华夏当年还是在“北斗一号”发射之前申请的频段,2000年4月17日获得了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分配了E11590MHz、E21561MHz、E61269MHz和E5B1207MHz四个波段给北斗卫星导航实验系统,但是,这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部分波段存在重合!

    “北斗一号”这套系统,设计制造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整套系统的可行性,所以当初建造的时候,从成本考虑,覆盖的频段很少,只有两个核心频段,且使用寿命较低,而现在距首星发射已经过去了6年,两颗工作星都已经报废,就连03年发射的那颗备份星都已经停止了工作,也就是说,华夏此时,并无卫星事实上占据这几个工作频段!

    那么,根据规则,至2007年4月17日零时,国际电信联盟就要收回这些频段,而由于欧盟已经为了“伽利略”系统进行了申请,所以,华夏的申请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几近于零!

    先不提这几个频段是最适合卫星导航系统工作的频段,即便假设改换其他的频段在技术上存在可操作性,从头开始改变整套系统的主要工作参数,这也必然是一项耗时日久且耗费巨大的投资,因为整套系统几乎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为此,彼时的华夏,可以说是争分夺秒地展开了行动,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并发射一颗“北斗一号”卫星,抢占住其中的两个核心频段,留下将来翻盘的本钱;紧接着,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并发射一颗“北斗二号”系统的全频段卫星,必须赶在欧盟的卫星发射之前,且必须在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最后截止日期之前!

    尤其是后一次发射,不但需要赶上时间进度,更需要保证星、箭的成功率都必须是百分之百,绝不允许任何失误!

    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彼时华夏航天系统的全体人员用智慧、汗水和敬业精神创造出了一个奇迹,项目于2006年12月重启,仅仅4个月后,“北斗二号”首星于2007年4月14日发射升空,经过变轨、入轨最后定点成功,监控大厅接收到了卫星从两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的信号并成功解析,此时已经是4月16日晚8时,距离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的频段失效仅剩4小时!

    在那个时空,谭振华作为4014所的技术保障团队成员,在某个卫星监控基地内全程参与了卫星发射项目,他还记得,当卫星信号传来那一刹那的画面——全体工作人员情不自禁爆发出的热烈掌声,以及一张张兴奋激动到噙满泪水的脸庞,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正青春年少,但在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荣耀与骄傲!

    他还记得,在那个2007年的春夏之交,指挥着整个行动的总师并不是眼前这位陈芳允陈院士,而是一位巾帼英雄杨慧,他甚至还知道,如果从眼前这位陈芳允院士算起,“北斗”的星火,传到杨慧手上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代!

    这是一个足以被载入新华夏科学发展史的伟大成就,更创造了工程科研领域内的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与其说是华夏主动创造的,还不如说是被客观现实给逼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有必要在本时空重演一次么?

    显然,对这一切尚未发生的事件根本一无所知的张钧部长、已经离休的莫文翔部长和项目的提出者陈芳允院士都本能地选择了最稳妥的前进方向,他们拉谭振华入伙,不但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资金问题,也是为了解决很多课题的技术攻关问题,因为谭振华,他不但是全球华人的首富,更是毫无疑问的,整个华人群体中最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还拥有无可争辩的切切实实的华夏国籍!

    他本人也许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发明创造,但在他的“金手指”点拨下,整个华夏最近这些年来,在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取得的进步,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谭振华既然决定了投资这个项目,那么显然,和欧盟合作的那个“大坑”,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准备跳下去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的成功才是他最想要的结果,他相信这些华夏科研人员的技术实力和创造力,他需要做的,仅仅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将项目的进程把握在正确的轨道上就好。

    这正是他熟知历史的优势啊!

    米国佬,你们还想像另一个时空那样,把民用GPS芯片按120美金一片的价格卖给我们么?

    史实价格,够年纪的读者大大可以回忆一下90年代至新世纪初,曾经火爆一时的那种专门的车载导航仪的价格。

    有本少爷在,做梦去吧!